什么樣的砂石碼頭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做法,能獲得國務院的通報表揚?
2021-12-06 14:55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48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通報表揚,其中安徽省馬鞍山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榜上有名。據中國砂石協會了解,安徽省馬鞍山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的經驗,包含非法采砂治理、砂石碼頭整治、引入民間資本進行綠色礦山建設等內容。砂石行業同仁可以多加借鑒。
實施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工程建成的濱江公園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生態立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在打造濱水生態綠城上取得顯著成效,先后獲批“全國首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
創新手段,持續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升級
馬鞍山市礦山企業眾多,以開采鐵礦為主,綠松石、建筑石料、灰巖為輔。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宜水則水”的原則,持續推動礦山生態修復,累計治理礦山400余座,治理面積1050多公頃。
此外,馬鞍山市不斷加大礦山整合力度,礦山由2005年的423家減至現在的71家,并建成8個國家級“綠色礦山”。同時,馬鞍山出重拳加大違法開采和加工礦產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查處各類非法采礦案件12起,移送公安機關偵查4起,累計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人民幣26319.7萬余元,有效規范了礦產資源開采秩序,礦山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礦山生態修復不僅工程復雜,而且耗資巨大。近年來,馬鞍山圍繞實施工礦廢棄地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探索引入民間資本和引進央企合作的路子,在實現政府和企業雙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上,取得明顯成效。
據悉,向山地區各種礦產資源豐富,有著近百年的露天采礦史,是典型的因礦而興的資源型城鎮,為馬鞍山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由于幾十年的粗放型開采與無序開發等原因,導致區內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
近年來,市、區兩級積極與央企對接,將向山地區礦山生態修復利用納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規劃,謀劃實施生態修復、環保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批重點項目,推進融合發展。目前,市政府已與中國化學、三峽集團等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在高標準完成生態環境修復的基礎上,重點引入綠色產業、新興產業,把產業升級、留駐人才、解決就業結合起來,加快推動向山地區產業升級,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截至目前,實施重點項目46個,投資22.46億元,8家采礦企業和20家小選礦廠徹底關停,18家散亂污企業徹底拆除、8個尾礦庫順利閉庫;12個歷史采礦宕口全部復綠復墾,復綠造林面積5810畝,礦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當涂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是馬鞍山引進民間資本實施廢棄工礦地治理的典型案例。曾經,這里險情重重,亂石坑遍布,一遇大風便塵土飛揚。如今,這里以花山瑤池運動體驗和野生動物園為主體功能區的各項文體休閑、科普互動等項目,引來游客無數,呈現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大觀園”景象。
全面出擊,推進綠色轉型示范區建設
由于馬鞍山位于長江南岸,是典型的工礦和資源型城市,經歷“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建設過程。對此,馬鞍山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親自領銜,堅持系統思維,積極對接和爭取國家支持政策,多方位用力,全面出擊,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長江大保護工作落實,努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
馬鞍山以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為切入點,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專班攻堅。截至目前,各級交辦和自查梳理的438個生態環境問題已完成整改364個,正在整改的有74個,完成率達83%。“綠盾”行動交辦涉及自然保護地并認定要整改的有240個問題,已完成整改的有195個,完成率達81.2%。同時,能耗、碳排放占據全市半壁江山的寶武馬鋼公司扛起央企責任,投資58.9億元,推進實施114項環境治理項目,達成預期效果。2019年,全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在馬鞍山市召開,全市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考核居全省第一。
馬鞍山聚焦環境質量,加大污染防治,“三大保衛戰”成績斐然。截至2021年8月20日,全市PM2.5累計均值為3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全市44個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國控、省控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31個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區35條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并通過驗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達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建成全省首個一般固廢處置場,全市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清理各類固體廢物90余萬噸。全市38個尾礦庫,除1個在用外,其余全部和即將完成銷號、閉庫、停用。
把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統籌起來,以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是馬鞍山一以貫之的做法。開展畝均效益評價,實行差別化資源配置,今年1月-7月,通過強化評價結果運用,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40戶,倒逼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277戶,清理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8498.55畝。同時,在推進智能化改造,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上,取得明顯成效,全省推進5G示范應用現場會、中國寶武綠色發展與智慧制造現場會在馬鋼召開,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86家。
此外,馬鞍山探索“環保管家”,推進“智慧環保”,試點“環境監督長”制。在全市全面推行環保管家,全市已建成大氣網格化監測系統等環境信息子系統和200個監測點(站),創新建立由市、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監督長,以及專職、志愿、第三方環境監督員為補充的環境監督“四長三員”總體格局。
攻堅克難,還長江岸線山清水秀
長期以來,馬鞍山市濱江生態岸線環境臟、亂、差,廢棄礦山散落其間,小碼頭無序經營,江砂隨處堆放,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臨江卻不見江”,不僅寶貴的長江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還給長江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馬鞍山市把長江大保護與回應市民關切、增強群眾獲得感結合起來,與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經濟帶結合起來,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在長江沿線環境整治上全面發力,針對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等打響了一場場戰役,徹底整治拆除長江干線全部83座非法碼頭,達到“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復綠到位”驗收標準,共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灘地約1000多畝。
在岸線整治上,馬鞍山劃定沿江“1515”三道防線,推進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等“七大行動”。每年設立2億元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專項引導資金,2018年以來污染治理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以薛家洼為突破口,實施23公里長江東岸綜合整治,變生產岸線為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文旅岸線,打造城市生態客廳。同時,馬鞍山推進流域治理。完成長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規范確認馬鞍山市入河排污口共4823個,建成11個入河排污口微型水站。整治散亂污企業719家,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船舶修造企業34家,關搬畜禽養殖場戶497家,32家生產經營碼頭全部完成垃圾分類接收設施提標改造和污水處理設施安裝。在全省率先開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排水管網排查,共排查管網1193公里,9個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率100%。完成4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3個污水處理廠擴建。實施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復綠工程,推進沿江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對排土場、尾沙壩、礦山廢棄地進行綠化。
此外,馬鞍山借助國內優秀環保研究機構和專家團隊力量,推進系統治理。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作為治水首席專家,與深圳水規院合作,推進慈湖河綜合治理。加快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成為國家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啟動向山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總投資84.87億元,實施向山地區綜合整治“十大工程”44個項目,加快污染治理、產業升級和環境提升,著力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努力實現“城市傷疤”向“城市花園”的生態蝶變。
來源: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