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大宗物資跨區域調配 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
2021-08-04 09:21
近日,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鄉改革發展動態》第20期發布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建議》中指出,長江因水而興、因航運而盛,長江是世界上運量最大的內河,沿長江通道集合了水路、鐵路、公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在內的綜合交通網絡,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高質量發展入手,謀劃長遠發展格局,破解當前突出問題,對于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強調,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整體效率仍然不高:
一是大宗物資頻繁跨區調運,有限運能浪費。受砂石遠距離調配、北煤繞海進江運輸、原材料向內陸生產基地輸入和加工再輸出等影響,長江干線煤、礦、砂運量持續攀升,2018年以砂石為主體的礦建材料運量達6.4億噸,運量超過全國11條主要河流的自然輸沙量之和。
二是運輸方式缺乏綜合統籌。三峽樞紐腸梗阻痛點影響全局。2018年三峽樞紐船舶平均待閘時間超過100小時,水運單一方式承載壓力過大,綜合交通設施布局缺乏系統應對。
三是樞紐組織有待完善。物流成本高,在運輸上主要是轉換環節成本高,“最后一公里”等問題突出,比如上海港鐵路集疏運份額不足0.1%,洋山、外高橋等港區至今沒有接入鐵路。
對此,《建議》中提出以下對策:
(一)建立完善“兩橫三縱”的交通網絡格局。一是對外推動西向和南向陸路通道、內陸跨國境水運通道、東部??臻T戶建設。二是橫向圍繞長江黃金水道,以南北岸的滬漢蓉通道、滬昆通道為支撐,促進東中西、上中下游要素流動。三是縱向依托東部沿海和京滬(京臺)通道、中部京廣和京九通道、西部絲綢之路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強南北方跨地區聯系。
(二)圍繞長江主軸打通關鍵瓶頸。一是系統破除三峽樞紐腸梗阻。著力理順需求和供給關系,通過調整區域資源開發政策、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推動上游產業結構轉型等措施,促進運輸結構調整和需求減量。充分利用沿江鐵路、公路、管道和內陸縱向運輸通道疏解過壩交通流量。強化水運通道通過能力。二是協調解決跨區域互聯互通。整治上、中游水運航道,打通沿江高鐵通道,加強省際高速公路銜接,推進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設。三是加快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推動江海聯運和鐵水聯運建設,重點降低轉換環節物流成本,完善內陸城市無水港布局。
(三)面向不同地區提供差異化交通供給。一是推動重點城市化地區交通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穩步推動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雙城等區域城際鐵路建設。打破行政邊界和部門壁壘,吸引社會資本,大力發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二是保障欠發達地區基本通達服務。拓展延伸川滇地區鐵路、公路網絡,推動川藏鐵路、滇藏鐵路等戰略工程建設,提高國防保障和災害應對能力。三是支持特色地區發展。支撐沿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建立國家風景道體系,挖掘交通遺跡遺存文化價值,促進交通與旅游深度融合。
(四)多措并舉,促進交通綠色、可持續發展。一是降低交通設施建設對生態敏感地區沖擊,分級分類設立基礎設施準入門檻,做好通道預留,調整不合理的保護區范圍。二是提高港口岸線利用效率。圍繞重點內河港口和長三角港口群建設,統籌碼頭岸線與產、城腹地布局,引導開發活動和物資運輸向樞紐集并。三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刂平煌ㄓ玫卦隽?,推動通道合并建設,加大綜合開發支持,發展高鐵經濟和臨空、臨港經濟。四是推動運輸方式結構綠色轉型。鼓勵低碳運輸方式和清潔能源使用,建立長三角電動化替代示范區。降低大城市小汽車使用強度,推動上海、重慶、武漢、南京等設立低排區和擁堵管控區。